诺达快讯
·欧福蛋业产业化联合体来公司交流考察
·山东省畜牧协会生猪产销分会中兽药防控猪病座谈会在青州诺达药业召开
·青州市畜牧局调研组到潍坊诺达药业进行调研
·来中兽药展览馆转一转 感受中医思维用中药
·外国学生来诺达药业参观交流
·热点 | 鲁中首个中兽药展览馆在青州建成
·中兽药生产基地进行清洁生产培训
·中兽医学专家穆祥教授、胡松华教授来公司调研
·潍坊诺达药业有限公司热情接待益客董事长一行
当前位置:首页>中医之路 > 中兽医知识

试论中兽医学的阴阳主从关系

2017/2/24 14:18:15      点击:

中兽医学、中医学是我国医学宝贵遗产,几千年来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和抽象思维 ,逐渐形成了整体观念,把畜体本身的整体性和畜体与自然的整体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称对立统一观念。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和阳是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是属于我国古代哲学概念,在中兽医学中被广泛应用。阴阳的基本概念,如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阴阳统一性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以及阴阳平衡与阴阳失调的关系,均有详细系统具体的论述。但是作为阴阳基本概念中比较重要的阴阳主从关系问题 ,却很少讨论。笔者在 30 余年的教学和兽医临床实践中对此有所感悟 ,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不妥之处,恳求同道斧正。

1  从哲学方面看阴阳的主从关系

  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理论,中兽医学则运用它来说明畜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是中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兽医学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极为深刻。从《周易系辞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明·张介宾 (《类经图翼·大宝论》) 曰: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万全 (《育婴秘诀热证》)曰:“人身之中,温养脏腑,流通荣卫者,阳气也”。此为阳主阴从的早期记载。阴与阳,从表面上看是相对平衡的,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互滋生的关系。虽然阴阳学说不等同于矛盾学说,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矛盾学说的思想法则。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人们必须善于从复杂的矛盾运动中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中兽医学在讨论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中 ,虽然认为阴和阳是处于同等的地位 ,阴和阳在事物的变化中不断地互为消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二者缺一不可。但在互相消长的同时,往往出现“阳为主导,阴为基础 ”的现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云:“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源,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己”。说明阴以阳为主,是因为阳气是畜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在兽医临床上“扶阳抑阴”正是与此一脉相承而来。《素问·生气通天论》明言指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这说明了阴阳在相互为用的关系中,关键在于阳气,因为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从上述可以看出,阴阳作为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有主从关系之分的。

  2从畜体生命活动方面看阴阳的主从关系

  畜体生理活动是病理变化的基础,病理是生理在异常状态下的反应。阴阳相互消长失去相平衡,临床上会出现一系列的典型症状。明确阴阳在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从关系,对分析和认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复杂矛盾,确定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法则,提高治疗效果,调整阴阳的平衡,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兽医学认为,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是阴阳二气,肾中之真阴真阳是畜体生命之根本。故人云:“然而先天之中,有水有火,水曰真阴,火曰真阳,各之曰真,则非气非血,而为气血之母,生身生命全赖于此”。说明了肾中之阴阳是先天之阴阳,是禀受父母之阴阳,肾中阴阳在整个畜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肾阴肾阳这对生理矛盾的运动中,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呢?前人曰“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而不息,名曰相火,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息则寂然不动”。阐明了肾中阳气 ———相火是机体生命的动力,关系到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古人云:“故火者,生命之源也……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具体说明了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一切生理活动以及气、精、血、津液的生化运行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气化、固摄等作用。又云:“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 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 ? 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说明阳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清晰明了。当然,也应看到在生理作用方面强调阳气的重要性,并不意味排斥阴精作为物质基础的重要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是阴阳要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相互消长,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惟一重要条件。

3  从病理变化看阴阳的主从关系

  阴阳在中兽医学的生理方面由于阳气在机体活动中占居主导地位,而在病理变化过程中 ,除了阴虚以外,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常与阳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连。因为阳气的偏盛偏衰 ,无论是由外来病邪或机体自身功能失调所导致,在兽医临床上都会表现出“寒”或“热”的病理的象征。正是说明了阳气在病理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前人云:“夫人非寒则热 ,非实则虚耳。”以六经病证为例 ,三阳病多属热证和实证 ,三阴病多属寒证和虚证,无论其寒、热、虚、实,均与机体的阳气盛衰有关。阳气盛,多表现为火证和热证,临床症状较多见;阳衰,多表现为寒证和虚证,其临症更不乏见之,在诸多的病理变化过程中,阳气正常与否,往往成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阳气的盛衰与阴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病理过程中也是应该注意中兽医的整体观念。阴虚可导致阳亢,是因为阴虚而不能制约阳气的缘故;阴虚也可导致阳衰,这是因为阴虚无源化气的结果。阴与阳在生理上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损害,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前人名言所曰:“即阴盛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盛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之水亏也。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叠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如戴阳者,面赤如朱; 格阳者,外热如火;或口渴咽焦,每引水以自救;或躁扰狂越,每欲卧于泥中; 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 ;或二便秘结而溺浆如汁;或为吐血、衄血 ; 或为咳嗽、滑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 或中风瘫痪者,以精血之败伤。凡此之类,属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元,是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所以阳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与阴精有密切关系。

4  从兽医临床治疗看阴阳的主从关系

  阴阳之病是由某种病邪(六淫和疫疫之邪)导致机体其一部分或整体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产生的,临床上患畜呈现出寒证或热证,因此在治疗上“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疗马集》曰:“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 . . 然后定夺其阴阳之病”。施其药物当以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阴阳之偏也就是机体之偏,机体之偏也就是患畜机体出现明显的病理反应,在利用药物之偏(药物功能)调其机体之偏 ( 疾病),直至恢复其机体阴阳相对平衡为主要目的。在平衡阴阳的过程中,一般不外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对阴阳来说 ,两者并非是绝对同等的地位,绝对的阴阳平衡是没有的。这是因为阴阳在生理、病理上既然有着一定的主从关系 ,所以在治疗上必然会得到一定的相应的反映。进一步来讲,临床上一般除阴虚证之外,主要矛盾几乎都在阳的一面。

4 . 1  调治畜体阳气偏胜

  阳气偏胜者,阳气太过也。在兽医临床上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机能活动亢进,呈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热象症状,如局部红、肿、热、痛、口色、舌质或可视黏膜潮红或发钳,舌苔黄燥,机体发热,心跳加快,呼吸粗厉,烦躁不宁,口渴贪饮,尿短、色黄 ,粪秘燥 ,脉洪数有力等。此外,其它病变亦有化火转热的。所以古人认为“火热”是导致多种疾病之首,因此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在治疗上述诸证时一般本着“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要施以清热解毒、泻火、攻下积热之品,以抑制其亢盛之阳。在临床上常施以石膏知母汤以清泻气分之热 ;犀角地黄汤清泻血分之热 ; 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之热 ;黄连解毒汤清泻三焦之火热;大承气汤祛除阳明经之积热等,此皆为调治阳气偏胜之法。

4 . 2  调治阳气偏衰

  阳气偏虚者,阳气的不及也。兽医临床上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机能及代谢活动衰退等,出现各种不同的寒象,如畏寒怕冷,四肢、耳、鼻不温,息微,倦怠,肢体沉重,粪溏,尿清长,舌质淡白,苔白滑,脉迟缓无力,局部苍白、发暗,发冷或无红、肿、热、痛的现象。由于寒邪侵袭往往伤其阳,而阳虚又常见寒象,古人云:“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但两者有虚实之别。又曰:“夫寒之为病,有寒邪犯于肌表者,有生冷伤于脾胃者,有阴寒中于脏腑者,此皆外来之寒,去所以来,则其治也。至于本之寒,生于无形无响之间,初无所感,莫测其因……其有或因禀受,或因败伤, 以致阳气不足者,多见寒从中生,而阳衰之病,无所不致”。一般治疗阳虚诸证原则为“寒者热之”的方法 ,在兽医临床上分别采用以散兼温或以养兼温的治法施之,以扶助其微弱之阳。临床上多采用理中汤暖脾温阳;四逆汤温肾助阳;参附汤助心经之阳等,此皆为调治阳虚之法。

4 . 3  调治畜体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是指阴精与阳气皆不足。无论是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最后常可导致阴阳俱虚现象。《元亨疗马集》中说:“马 ……禀阴阳二气而生”,就是认为畜体是承受着阴阳二气而生存,《素问·生气道天论》中云:“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一旦阴阳绝离,精也就竭绝,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对阴阳偏衰的病变,要补其不足,调其阴阳之平衡,补偏求弊,促使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所以在施治上,阴虚有热,应滋阴以清热,阳虚有寒,则益阴以祛寒,这就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黯”的治疗。若阴阳俱虚,采取温清并用,攻补兼施和阴阳双补的方法。如果偏于阴虚者,自当以补阴为主;若阳虚与阴虚处于相等的地位,在治疗上又当以侧重扶 。此所谓“阳生阴去”之义。此如前人在治疗里急、悸、衄、腹中痛、四肢疼痛、烦热、咽干口燥的阴阳两虚证,施宜小建中汤,以温中补虚,是治疗阴阳俱虚的明见之举。

  再如治疗气血两虚证中,也可体现阳为主导的作用。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者,常施以补气为主,前人用以当归补血汤以治大失血后的血虚诸症,方中黄芪用量倍于当归之五,这正是补阳生阴———补气血之要领。亦有因出血过多,阳气虚脱,临症见:可视黏膜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治疗方法本着血脱益气的原则,用独参汤大补元气以固脱之功;补虚以回阳,如肾虚阳痿或阴茎垂缕不收。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祖国医学认为“肾藏精,精成脑髓生,系胞宫,为作强之官,其充在骨,开窍于耳,主水液,温煦脏腑。”肾之盛衰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弱有着密切关系。肾含阴阳二气,二者必须对立统一,保持相对平衡 , 故称“水火相济”。肾阴不足可使肾阳偏亢,肾阳不足或衰微能致阴霆弥漫,阴阳俱虚,便失却依存,阴茎垂缕不举。倘进一步恶化,势必演变成阴阳离决,这是肾阴阳偏胜 衰及消亡之所在;导致肾虚之原因,可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年老体虚、或滥施攻伐 ,使之阴阳乖庚。临床上肾阳不足较为多见,但亦有肾阴虚,或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阴阳两虚夹杂出现的,也可单方偏胜或偏衰,如阴虚阳亢,阳虚阴盛。或下损及上,诸病丛生,作为医者必须通过综合分析判断,找出疾病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疾病的主次关系,在临床上进行辨证论治可达预期的目的。肾虚的治则是:阴虚者,宜咸甘壮水,补阴培阳,使虚火降而阳归属于阴,忌用辛燥苦寒之品。阳虚者 ,宜用辛甘化阳 ,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阴从于阳。忌用凉润辛散之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盗火之源以消阴黯”,即是引意,其治法主要主次分明,滋肾阴和温肾阳两大类。方用复方蛤蚧散施于阳痿不举;用真武汤加减,温肾阳,暖后天之本的脾土,益气行水,用兴元汤施于阴阳俱虚,少阳不藏,精微下泄,宜滋肾阴,温肾阳,布津缩泉;用大造丸加减施于阴虚阳亢 ,髓海失荣。宜养阴柔肝 ,肾潜阳 ,安神荣脑之佳品。

  综上可知 ,阴阳的主从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阳气的主导作用,无论从哲学上、生理上、病理上和临床治疗方法等方面皆可体现其中。